在日本的漫画和动画作品中,与中国沾边的女性角色(不一定是中国国籍,但设定中与中国有一定关联)往往都是旗袍+包子头,比如《银魂》中的神乐、《魔卡少女樱》中的李莓铃、《乱马1/2》中的珊璞等。同样的设定出现在日本游戏中,比如经典格斗游戏《街头霸王》中的春丽。
虽然没做过准确的统计,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日本ACG作品的中国女性角色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旗袍+包子头”形象,或者至少满足其中一项设定。
可能有人觉得在过去的日本人眼里,中国大陆比较封闭,所以对中国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但这种解释还是有漏洞,因为不少角色的设定是来自中国香港地区,比如《魔卡少女樱》中的李莓铃,以及上文提到的《街头霸王》中的春丽。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香港在回归前就已经是著名的时尚之都,为什么日本ACG作品中还会把香港地区的角色设计成“旗袍(或类似于旗袍的道士服)+包子头”的形象呢?似乎日本人得了一种名为“不穿旗袍不理包子头就不是来自中国”的怪毛病。那么旗袍和包子头究竟怎样成为日本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的?
旗袍,现在比较公认的产生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貌似这么高地位给外国人造成中国女性就该穿旗袍的错觉也很正常。包子头,学名“双髻”,是中国古代女性传统发型之一,根据考古证据表明最早出现在唐朝,并在清朝发展到鼎盛,不过每个时期的包子头都有不同的特点。
日本这国家一共经历过三次大的对外文化吸收过程,分别是文化大改新后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欧洲工业文明的吸收、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其中第一次吸收的高潮在中国的盛唐时期,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派大量使者来中国学习,双髻也被带到了日本,并逐渐在日本流传成为女性的发型的一种。
从上面的证据来看,包子头在古代就已经是日本女性的常用发型之一,不应该是对中国女性才有的刻板印象才对。
从现有证据来看,日本ACG界对于中国女性“旗袍+包子头”的设定成为潮流应该从火遍全球的游戏《街头霸王》中的角色 —— 春丽开始的,此后“旗袍+包子头=中国女性”的印象在日本人心中变得根深蒂固,在各种作品中,中国女性基本都以该形象出现。
那么,再追根溯源,春丽的形象为什么被设计成“旗袍+包子头”呢?大概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火遍亚洲,其中就包括日本。僵尸题材的香港电影似乎在日本颇受欢迎,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很多都是以类似旗袍的道士服和包子头出场的,而《街头霸王》中的春丽角色背景就是香港,大概就是受到了这些电影的影响。
不过因为能力有限,上述分析可能还存在很多漏洞,请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