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条新闻,说的是在武汉有一个复读学校,他设立了一个招生门槛,拒收玩王者荣耀或者吃鸡的学生。从这篇洋洋洒洒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校方拒收玩王者荣耀和吃鸡玩家所持有的理由:WHO定义游戏障碍,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围;沉迷王者荣耀或者吃鸡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最明显的是崇尚暴力。
小编不想评价这个学校做的这件事情的正确性本身,学校是人家开的,复读学校为了升学率不让打游戏的孩子上也无可厚非,但最让我难受的其实是这些新闻下网友们的回复。
从前,人们提到游戏,首先想到的其实不是“成瘾”,而是类似于“玩物丧志”之类的评价,玩游戏,你就没有好成绩;玩游戏,你就没有好工作。后来,WHO定义了游戏障碍,无数专家家长如同拿到了绝世神兵,开始胡乱“砍杀”一切玩游戏的人们。
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认真的读过WHO的文件,也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种缺乏足够临床数据支持的“定性”很可能会掩盖了孩子其他精神心理的表现。抑郁、孤僻、自闭,这不是玩游戏带来的,但凭什么这个锅要游戏来背?
家长们与游戏的战争,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在现实和虚拟的争夺。但往往你现实中给的越少,他在虚拟中就索取的越多。与其千方百计堵住孩子玩游戏的道路,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多给他一些关爱和陪伴;与其让孩子偷钱跑去网吧打游戏,不如规定好时间,坐下来和他一起玩,游戏原本就是带来快乐的东西。
现在有好多莫名其妙的罪名绕来绕去最后都会让游戏背锅。校园枪击案,你不去调查校园暴力和霸凌,却怪到CS头上;银行遭到抢劫,你怪到GTA头上;所以现在就连学生打架你都要怪吃鸡吗?这跟孩子走路踢到桌角然后打桌子的家长有什么不同?
不反思自己,不教育孩子,像巨婴一样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别人,就像有一个游戏策划所说,“商业网络游戏原本就是为了让人沉迷其中所设计的,而你们对于孩子的了解不及我们对你孩子了解的万一。”做游戏需要思考,难道做家长就不需要吗?做校长不需要吗?
昨天,小编表妹给我来了一个电话,她刚刚高考完,分数已经出来了并开始申报学校和专业,询问我有没有比较好的推荐。我对她说,你有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啊?任何事情都可以。我们可以从这将事情来逆推你要选择的专业嘛,毕竟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现在的社会已经开放到只要是你喜欢做的事情,只要你把它做好,就一定会有回报。然而表妹告诉我说,没有,什么都没有。她不喜欢玩游戏、不喜欢101、不喜欢王源易烊千玺、不接触二次元、不看小说、不看电影、不听歌、不运动。
我问她那你平时写完作业做什么,答曰“发呆”。嗯,她倒是不玩儿游戏,可这TM不比玩游戏可怕一万倍吗?
小编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过,游戏是千千万万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呕心沥血熬出来的心血结晶,我最喜欢的游戏是波兰公司CD Projekt Red做制作的《猎魔人3》,由波兰国宝级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猎魔人在奇幻大陆为了保护养女进行冒险的故事。
整个游戏流程的文本量超过50W字,以至于你随便在游戏里翻一本书都会有一个完整的小故事。里面的剧情包括支线都属精品之列,游戏中有爱与恨,有情与仇,有生与死,有偏见与傲慢,有满口仁义道德却豺狼成性之辈,有持强凌弱者、有拔刀相助人。
你会知道勇气并不是毫无恐惧,而是心存恐惧却依然向前。你会明白耐心的价值与时机的把握。所以对我来说,游戏的价值远不仅存于消遣,它和电影、书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带给人一段体验,诉说着一个故事。
《这是我的战争》告诉我人性之复杂、《最后的生还者》告诉我父爱的伟大、《塞尔达:荒野之息》让我惊叹想象力的能量、《黑暗之魂》让我学会了坚强和面对挫折时的毅力……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要让偏见遮蔽了思考。尝试一下,或许会有更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