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开始玩一款新游戏。在正式体验这款被媒体评价极佳的新作之前,老王反复调试各种游戏画面参数,只求能在画面和流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可以既感受到新游戏的画面又能畅顺的玩下去。
但调试不算成功,最终老王忍痛放弃了各种画面特效,在1366x768的分辨率下开始了游戏。朋友经过老王身后,停留下来开始看他玩游戏,而游戏也“争气”的展示自己的魅力,游戏开始变卡,老王的操作也开始出现失误。
现在再来调画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老王开始心急。终于在第N次任务失败后,他无奈地对身后的朋友说:这游戏优化不行!
游戏玩着卡,相信这是很多玩家都经历过的事情,特别像上文说的情况更是让很多朋友尴尬。而每逢这些情况,“优化不行”就是必然出现的话语。有人认为它是低配玩家掩盖硬件不足的遮羞布,也有人觉得这是游戏厂商的自我修养。但说到底,人们常说的“优化”到底是什么东西?
让游戏能流畅地跑?
多数情况下,我们谈论的优化是指游戏在机器中的运行流畅度,所谓优化好就是玩起来不卡,至于优化差……你懂的。先举例子,优化好的游戏当属《生化危机5》的PC版。我当年就是在一台很一般的电脑上,用800x600的窗口化打通了游戏。
不过优化好坏可不是针对电脑配置的高低,对于高配置电脑来说,它们也会遇到游戏优化问题。《蝙蝠侠:阿卡姆骑士》就很典型,刚发售那会让多少高配玩家卡成PPT,愤怒的玩家翻出职员表,发现就只有12个工作人员负责游戏PC版的移植,一时间华纳和Rocksteady被喷得体无完肤。所幸厂商痛定思痛,降价再加上不断更新,游戏终于能流畅玩耍了。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谈论的优化其实就是指开发商们在游戏的程序上的各种处理,兼容各种硬件设施,提升运行效率,尽可能地让各种不同配置的电脑都能流畅运作。当然啦,这种操作得程序员们才能专业回答,我们知道一下就好。
全都是优化
如果说游戏运作是优化的狭义概念,那广义的优化就几乎囊括游戏软件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数据的整合还是地图的调整,只要是让这个游戏变得更让人喜欢的一切操作都可以称为优化。像现在是高清时代,游戏贴图也越来越精细,原始贴图容量巨大,假如不优化直接来玩,游戏的载入时间和帧率将大打折扣。
而通过技术手段来对贴图进行压缩优化则有助于提供给玩家顺畅的游戏体验。当然啦,事实上各个开发商都必然会为贴图做压缩,只不过工作做得参差不齐而已。
看看当年《最终幻想15》的E3预告,UI跟现在的都不一样
而另一方面,对游戏UI、指引方面的提升和改进也可以被视为优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发现发售前的游戏演示和实际游戏效果会有不同,毕竟看和自己玩很不一样,很多方面都不能只为好看而忽视了实用性。
说到这里,我也不必提到DeBug等相关措施了,因为这其实就是优化的一部分。
机器不背锅?
这里我们要说说现在挺常见的一个词,它常常和优化不好唱对台戏 —— 机能不足。
上个世代后期,多平台的游戏在PC上的表现已经超越了PS3和Xbox 360,机能不足开始被用在游戏机上。这也让新世代的配置参数成了玩家们关注对象,因为以现在的技术水平,第六世代(PS2那代)那种游戏机抛离电脑游戏画面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制造商们怎么在成本和性能上的平衡将决定了新世代游戏的表现。
而结果是,新世代的PS4和Xbox One的硬件表现不怎么给人惊喜,大多数玩家认为这还是保守的设置。3A大作达成1080P 60FPS对原版机体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多的开发商选择甚至了动态分辨率,《仁王》这种强调动作的RPG还提供了牺牲画面换流畅度的动作模式与只有30FPS的影院模式。
也因为机能问题,PS4 Pro和Xbox One X作为第八世代的加强版“顺应民意”被推了出来。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开发商不想优化,只是在机能这个锁链下尽力表演好,其中有所舍弃有所保留。
不过说到底,机能不足的时候我们得承认,而不是硬着头皮去吐槽游戏优化不行,毕竟《德军总部:新巨人》的优化就算再好上一百倍,GT610也还是跑不动。